分享到: |
乐东老丹村。(资料图片)
乐东新丹村。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旭日初升,露水晶莹剔透,6月2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新丹村,村前是郁郁葱葱的稻田,阡陌交错,大道成荫,一幅怡然乐居的乡土画卷。
丹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历史悠久、风景美丽、文化氛围浓郁,曾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海南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今天的丹村有新丹村与老丹村之分。
走在老丹村中,村口还有些未搬迁的村民居住。越向里走,环境更为清幽,一座座红砖灰瓦的老宅在酸梅树的掩映下愈发显得古朴,而大多数的院子中已长满荒草,人去屋空,只剩鸟雀搭巢,与规划整齐、“洋楼”林立的新丹村完全不同。
“为避免村民占田建房,1996年丹村开始了‘移村还田’工作,引导村民逐步搬至新的丹村区域内,最近一次大规模搬迁是在2010年前后。”退休教师、《丹村志》主编王建光介绍,许多村民搬来新丹村后,老丹村的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形成大片的古民居建筑群,但老村子里面许多的院子没有了人烟,也面临逐渐破败、荒芜的危险。
“我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虽然孩子在新丹村建了房子,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仍居住在老丹村村头的村民王荣光介绍,二十多年来村民们分批次搬到了两三公里外的新丹村,现在老丹村剩下的人不多了。
正是因为老丹村原来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到两三公里外的新丹村另起新房,而没有选择在原址上拆旧建新,才使得许多上百年,甚至两百多年的传统民居得以保存到今天。院落式的,单体式的,还有挪瓦厝和茅房,多为木质脊架式结构,做工美观讲究、实用。挪瓦厝是用黄泥砌成的,瓦片可以挪动,瓦脊裸露,不加修葺,十分简朴。而茅房则是用茅草盖顶的房子,冬暖夏凉和经济实用的特点在那个贫乏的年代十分常见。
“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内涵究竟如何体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山水脉络,让人融入自然文化。”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一旦形成了整体性保护,乡愁便成了传统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乡愁是力量,是孝道,是伦理,是人性,是村落传统建筑的重要人文背景。
尽管搬去了新村,但丹村人为了留住乡愁记忆做了许多记录。村中的“甜水古井”被村民修葺保护起来,并刻了文字在墙上向后人讲述这口古井的历史,寓意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村中的许多老院子已无人居住,但在门口都会立一石碑,写上“老王落”“老谢落”这类的名字。王建光介绍,王、谢是当地的两个大姓,“落”是指居住的地方,立这块碑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是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为保护传统村落人文景观和村落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村民生活条件,2007年,相关部门对老丹村的村委会大门、围墙、道路及老水井进行改造,在村中增加了坐凳,并铺设了砖石路和小广场,修缮及加固了部分祖宅。
一年多过去,走在老丹村中,不时还会看见坍圮的房屋院落,荒草已高过墙头。王建兴意味深长的地说道:“老房子在这闲置着也不是个办法,村民不在这住了也不会回来修葺,每年台风过后都会倒下一些危房。
在丹村人看来,留住了老房子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将优秀的道德、民俗文化传承下来。
“你虽是帝皇女儿,嫁到民家是民妻。母嘱的话要谨记,和和睦睦恩爱伴侣!”在新丹村文化广场,经典琼剧《打金枝》引来众多村民齐聚一堂。如今的丹村,下棋听琼剧等极富文化韵味的活动,成为村民丰富业余生活的又一选择。
“深挖人文内涵是丹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法宝,现在村里还定期举办读书会,村民们齐聚一堂品诗论文。”作家郭义忠介绍,2010年以来,该村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实践文化振兴村庄的发展思路,不仅先后开设文化长廊,建设文化广场,绘上二十四孝故事与本村革命传统的美丽画作,还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培育时代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