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2012年晚造于我县利国镇秦标村示范成功。与传统手工栽插技术比较,采用该技术可确保水稻栽植密度,显著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实现高产稳产。每亩可节约种植成本120~150元,通过保障种植密度,实现每亩增产5%—8%,增产稻谷35千克左右。
技术要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选用适宜水稻品种和组合,通过标准化育秧,培育机插壮秧,选择适宜插秧机,适期移栽,宽行稀植,并根据其特点配套农艺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主要技术要点:
1、床土制作。采用调配的育秧基质或床土,育秧苗基质可直接播种。如床土需调酸培肥,育苗床土过筛除去石子、枯枝烂叶等。做好调酸、消毒和施肥,调酸可用壮秧剂或固体硫酸调酸,床土的适宜pH4.5~5.5,防治立枯病等发生,培育壮苗。旱育秧一般加复合肥5~15克/盘,其中早稻10~15克/盘,晚稻5~10克/盘。也可采用壮秧剂与床土混合育苗,注意覆盖土不能添加壮秧剂和肥料。
2、精量播种。选择适宜当地机插秧种植的水稻优良品种,根据机插秧特性合理安排播种期,在播种前按要求进行发芽试验,要求种子的发芽率在80%以上。杂交稻一般用清水选种,播种前做好晒种和种子处理,用种衣剂包衣、浸种灵、施保克+天然芸苔素等杀菌剂浸种48小时预防苗期病害。催芽要求高温(30~32℃)破胸,露白后种子堆温度控制在25~28℃,适温催芽,芽长2毫米以内,晾芽后可播种。
采用精量播种器播种,实现稀播壮秧。晚稻:杂交稻播种量控制在60~80克/盘,常规稻播种量80~100克/盘。早稻:杂交稻播种量控制在70~90克/盘,常规稻播种量90~120克/盘。
3、出苗管理。播后及时覆土,注意不能用拌过壮秧剂的营养土覆盖。摆盘,泥浆育秧要求做好种子塌谷,一定使秧盘床土吃透水分,忌床土发白影响出苗,力求保齐苗和全苗。早稻和寒地稻作区育秧做好保温工作,可采用地膜覆盖等增温保温措施,遇35℃以上的温度,应及时打开秧棚两侧通风降温,在下午4~5时关闭通风口,保证棚内温度在32℃以下,最低温度尽可能不低于10℃。出苗后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插秧前要根据天气及棚内温度情况,多设通风口,及时炼苗。炼苗白天温度一般不超过20℃,夜间一般不低于10℃。晚稻育秧可采用遮阳网或无纺布覆盖,可以防止暴雨冲乱种子及防止雀害,出苗后揭网。
4、培育壮秧。做好调温和控水,培育适合机插秧苗,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插秧机秧苗多为中苗,一般早稻要求秧龄18—20天。晚稻要求秧龄16天左右,叶龄3.5~4.0左右,适宜苗高10~13厘米。晚稻由于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采用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控制苗高。机插秧苗要求均均整齐、根系盘结、提起不散。2叶1心时看苗施断奶肥,促使苗色青绿,叶片淡黄褪绿的秧苗,亩用尿素4千克(或硫酸铵8千克)左右,叶色较正常亩施尿素2~3千克(或硫酸铵4~6千克)。秧田期间注意防治立枯病、恶苗病、稻蓟马等。提倡带药机插。
5、机械插秧。机插前做好整地工作,田面力平整,一般沉实1~2天后机插,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沉实3~5天后机插。根据水稻品种与组合选择适宜种植密度。常规稻机插行距30厘米、株距12~16厘米,每丛4株左右,每亩大田1.4万~1.8万丛,每亩栽秧苗20~30盘。杂交稻机插行距30厘米、株距17~20厘米,每丛2株左右,每亩大田1.1万~1.3万丛,每亩栽秧苗15~20盘。机插漏秧率要求低于5%。机插后灌好扶苗水,防败苗促进秧苗早返青。有条件地方双季常规稻可采用7寸(23厘米)插秧机插秧,有利于提高种植密度,保证高产。
6、肥水管理。根据水稻机插秧生长特点合理施肥和控水,培育机插秧高产群体,实现机插高产。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及稻田土壤肥力,合理制定施肥量,一般我县杂交籼稻每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分蘖肥提倡分多次施用,以达到合理控制群体目标,双季稻注意多施分蘖肥,以保证有效穗数。水分管理采用好气灌溉,即插秧时灌寸水,便于返青、活棵;施肥除虫时灌寸水,以水带氮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除虫效果;孕穗开花期灌寸水,防止颖花退化;分蘖期间、穗形成期和结实期以浅水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够苗时排水搁田。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做好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发生。